江西新闻客户端讯(江建言)窑火赋予泥土新生,匠心化天堑为通途。在赣鄱大地,匠人们这份对技艺的执着与对责任的坚守,始终如一、生生不息。近日,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安全与交通学院“青春筑梦,瓷路同行”实践队走进景德镇,开启了一场特别的“文化赣鄱行”。同学们怀揣热忱,触摸陶瓷的温润匠心,实地感悟桥梁的坚实力量,在跨越千年的匠艺传承中汲取精神滋养。
泥土的新生:指尖流转的千年匠心
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,实践队沿着“唐青 - 宋影 - 元青 - 明彩”的时光长廊,透过一件件穿越时空的瑰宝,深刻体悟平凡泥土蜕变为传世珍品的神奇历程与不朽匠心。每一次拉坯塑形,每一次施釉绘彩,每一次窑火淬炼,都凝聚着匠人追求极致的专注与心血。在陶瓷工坊,队员们跟随工匠的演示,体验拉坯、利坯、施釉等核心工序,亲身感悟“七十二道工序”背后所蕴含的极致匠心与对温度、湿度、火候的精妙掌控。
“青年学子如何为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?”带着这份思考,队员们积极行动。他们从青年视角,设计制作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元素的陶瓷文创作品;录制生动易懂的陶瓷文化科普短视频,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陶瓷文化。
跨越的力量:岁月见证的工程匠心
实践队转赴素有“桥乡”之称的浮梁(古义亦指浮桥),这里一座座连接古今的桥梁,成了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同学们最生动的课堂。
踏上斑驳的明代万缘桥,行业导师结合实物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桥蕴含的力学智慧、结构特点与建造工艺;在飞架两岸的现代浮梁大桥,行业导师详细阐释了现代桥梁在设计理念、材料应用、施工技术、安全标准等方面的革新突破。师生们仔细观察桥体结构,测量关键数据,聆听专业解析。古桥的质朴坚固与现代大桥的恢宏精密,为同学们理解《结构力学》《桥梁工程》《桥涵施工技术》等专业课程提供了最鲜活的注解。
每一座桥,都承载着保障通行安全的郑重承诺,是工程匠心在不同时代的答卷。活动结束后,实践队系统梳理调研成果,结合专业知识,撰写了《浮梁县桥梁建筑文化调研报告》,从青年学子和未来工程师的视角,提出了关于桥梁文化遗产保护、现代桥梁安全维护等方面的一些思考。
匠心相通:泥土与桥墩的共鸣
制瓷和造桥,技艺迥异,匠心却血脉相通。从陶瓷“七十二道工序”的“步步精心”,到造桥每个环节的“一丝不苟”;从烧窑时对“火候”的屏息凝神,到施工时对“安全”的严密把控;从瓷器追求“历久弥新”,到桥梁追求“百年屹立”……它们都源于这片赣鄱沃土,都是对品质与责任的永恒承诺,都闪耀着工匠精神。
“在瓷都,我们领悟‘用心造好物’;在桥乡,我们懂得‘用心保安全’。”队员深有感触,“无论让泥土焕发光彩,还是化天堑为通途,都需要一颗执着的匠心和一份对责任的敬畏。作为未来的建设者,这次实践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肩上的重任。”
该校城市安全与交通学院的“文化赣鄱行”,让青春的脚步在泥土的温度与桥墩的力量之间,深刻丈量了赣鄱匠心的深厚底蕴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引领学子在行走中感悟匠心,在实践中锤炼本领,将这份对技艺的专注与对安全的坚守融入血脉,在新时代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匠心传承故事。
全文转载自江西新闻